成吉思汗传

成吉思汗传 > 第42节

第42节

    七十三、烈士暮年

    公元1225年,时年58岁的成吉思汗终于回到了故土。

    此时,蒙古帝国的疆土南至以北京为中心的中原以北,西至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的原花剌子模帝国。虽然边境地区偶有动乱,但只是疥癣小患,派出一名忠诚不二的将领即可将其平定。以成吉思汗现在的实力,金国和花剌子模帝国的残余势力,注定难成气候。

    从一个小小部落的首领,到一个庞大帝国的君王。年纪老迈的成吉思汗,应该到了坐享其成的时候了。至少与成吉思汗的生活年代相隔400多年的蒙古历史学家萨囊·彻辰,也是这样认为的。他在《蒙古源流》一书中记载了与此相关的一件事。有一天,面对绿意如茵的草地,向来尚武好战的成吉思汗,忽然对安逸平静的生活产生了难以抑制的向往,像田园诗人一样说道:“这里风景如此之美,真是老年人修养身心的好地方!”

    事实上,这仅仅是一句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话。乐山乐水的生活方式,显然有悖于成吉思汗的本性。在休养的那段时期,他依然热衷于打猎,喜欢一边豪饮一边看力士摔跤。

    成吉思汗的得力助手木华黎只活了54岁,晚年时,他曾经接待过临安(杭州)宫廷派来的一个使者。从那个使者的记载中,依据木华黎消遣余年的方式,不难想象到成吉思汗是度过平安岁月的。

    有一天,木华黎与部下一起游戏时,忽然发现那个南宋使者不在场,就派人把他找来,问道:“今天我们在这里玩球戏,你为什么不来参加?”使者说:“我没有接到邀请,所以没有来参加。”木华黎笑道:

    “自从你来到这里以后,我就把你当做亲信看待。以后只要是酒宴、摔跤,或者围猎,你自己来就行了。”说着还罚他连饮数杯,直到暮色将至,才将酩酊大醉的使者送回寓馆。

    出使蒙古帝国期间,这位使者与木华黎建立了密切的联系,两国对战时,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使者南归时,木华黎对护送他的部下说:“路上经过大城市时,可以多留几日,要好酒好菜招待,宴会上可以找一些乐师歌伎助兴,不能有丝毫怠慢。”之所以这样说,是因为木华黎本人醉心音律,即使在征战途中,也会带着乐工随行。据那位南宋使者记载,木华黎共有妻妾八人,个个都是姿色出众的美女。她们当中四个是金国人,四个是塔塔尔人。初次接待宋使时,木华黎命令她们陪侍。在这种场合,美酒必不可少。

    成吉思汗认为,每个月只醉三次便是知礼仪的表现,只醉两次或者一次最好,但是连一次都不醉的人显然没有。在他看来,一次都不醉的人,所具备的自制力,不是普通人能拥有的。

    笔者曾在前文评定过成吉思汗的品行。军旅生涯中的成吉思汗冷酷强硬,但是平时的日常生活中,他却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人道主义者,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善良而谦虚的人。或许有的读者对笔者使用这样的字眼,来描述成吉思汗这个世界征服者感到不可思议,下文再以两件事加以证明。

    数年前,成吉思汗南下攻金时,在他的帮助下,契丹人耶律留哥在辽东地区建立了后世历史学家所说的东辽帝国。公元1220年,耶律留哥去世,当时,他的儿子正和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,经由帖木格同意,他的孀妻代为摄政。西征军班师回营后,东辽帝国的女王前来觐见,给成吉思汗行了跪拜礼,请求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父位。成吉思汗对她的儿子在战争中的表现很满意,答应了她的请求,夸奖她善于理政,并亲自向她敬酒。要知道,这是一种连亲王都不会轻易得到的荣誉。在东方文化中,“9”是一个吉利的数字。作别时,成吉思汗赠送给她9个中原俘虏、9匹骏马、9匹绸缎、9盒首饰以及9条金块。对她的儿子说:“你的父亲把你送到这里,是为了表示忠诚之心。我向来把你的父亲当做弟弟,把你当成我的儿子看待。回去以后,你要和我的弟弟别勒古台一起掌管好辽东地区的军务。”

    与耶律留哥之子命运相同的,还有汪古惕部的前首领的儿子。蒙古军西征时,他正好17岁,到了参军的年纪,所以一起随军出征。西征事毕,他迎娶到了成吉思汗的亲生女儿阿剌海,驻扎在汪古惕部的旧地归化城(今呼和浩特市旧址)。阿剌海婚后无子,但是像成吉思汗一样胸襟大度的她,对侧室的儿子视若己出,教育他们要勤于政事。她的养子们长大以后,又纷纷迎娶成吉思汗家族的公主为妻。汪古惕部是一个信奉聂斯脱利教派的部落,通过这种姻缘关系,聂斯脱利教派才得以在东方占据一席之地。

    看最新章节

    七十四、中原战事

    自成吉思汗基业草创之日开始,木华黎就始终就他的军帐前效犬马之劳。公元1218年9月,成吉思汗率部北归,将中原战事全权委托给了木华黎,并授予他国王的称号,帮他在中原地区树立起了绝对权威。

    木华黎本人洒脱不羁,对仕途并不热心。但是为了不辜负成吉思汗的期望,从受命之日开始,他便夙兴夜寐地投入到战事当中。成吉思汗不在中原的那段时间里,蒙古帝国与金国之间的战争仍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。

    为了树立绝对权威,就必须以至高无上的形象示人。为此,木华黎甚至命令部将为他做马夫才做的事。按常理来说,只有成吉思汗才有这种权力。不过这种颐指气使的生活,并不会使木华黎成为闭目塞听的自以为是之人,自小就习惯了马背上生活的他,从来没有对中原文明有过全盘否定的态度。有一次,一个叫史天倪的金国降将进言,说蒙古军的行为太野蛮,血腥的杀伐无益于蒙古帝国的大业,有时候招抚反而能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。木华黎认为他所言甚是,依言行之,制定了严格的军纪。

    蒙古骑兵的作战特点是来去如风、攻伐如火;掠财杀人而不占地;精于突袭而拙于攻坚。早就意识到这一点的木华黎,重视起用俘虏中的才干之士。他麾下的战将当中,有很多被降伏的中原人、契丹人、女真人。因为他们恰好能够弥补蒙古骑兵战术的缺陷。

    除了刚刚提过的史天倪,明安、张柔也是其中的代表。明安投靠蒙古军以后,一次与金国作战时,俘虏了战马被击毙的张柔。身为俘虏,下场无非是投降或者被杀。张柔在金**队中的地位与木华黎相当,出于自尊心的驱使,他拒绝投降。明安对他的勇气极为佩服,将其释放,不久之后用计俘虏了他的父母。一边是忠,一边是孝。犹豫了很久之后,张柔倒向了“孝”,决意投身于木华黎帐前。

    从公元1213年蒙古军越过长城开始,到公元1217年,金国为了保卫北京,与蒙古局持续作战达5年之久。其间,金王于公元1214年退到了开封,凭借难以跨越的黄河天险,指挥部署在黄河以北的防守兵力展开了更加顽强的抵抗。直到1223年,蒙古军才真正将金**队压制到河南。

    在此期间,为了争夺城池要塞,双方屡次展开激烈的拉锯战。公元1217年,蒙古军攻克华北平原上的军事重镇大名府(位于今河北省东南部),不久之后失守,公元1220年再次夺回;公元1218年再次夺回失陷的太原、平阳等地;公元1220年攻克山东济南;公元1222年攻占西安;公元1223年攻占蒲州(今山西永济)。

    同年4月,时年53岁的木华黎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。临终时,他对弟弟说:“我跟随大汗将近四十年了,现在我要死了,唯一的憾事,就是没有给大汗攻下开封,你要完成我的遗愿。”

    龟缩在开封的金廷作困兽之斗的同时,对议和还抱有一线希望,早在公元1220年8月,就提出过议和之请。成吉思汗当时正在花剌子模帝国,为了议和,金国的使者不远千里赶到了那里。但是成吉思汗的反应让金国人的希望落空了。他说:“我早就告诉过金王,让他在黄河以南称王,将黄河以北的地方让给我。现在你们提出的议和要求,正是我从前提过的条件。现在木华黎已经征服了黄河以北,不需要议和了。”金使无法完成任务,一再苦苦哀求,希望成吉思汗能对处境悲惨金王的发几份恻隐之心。

    成吉思汗说:“念你远道而来,我不愿惩罚你的过失。我虽然得到了黄河以北,但是金王还占据着潼关附近的一些要塞,把那些地方让出来,我才能考虑议和。”

    盘踞在开封的金廷之所以能够苟安一时,完全是依靠北面的黄河天险,以及西面的潼关要塞。将潼关拱手让出,无异于投身饲虎。金王不愿答应成吉思汗提出的条件,不断派使者哀求,希望能打动成吉思汗。

    这种巧言令色的行为固然令人恼怒,但是当时令成吉思汗更气愤的是另外一件事,那就是西夏国对他的背叛。

    西夏国是由党项人建立的一个帝国,国土大致在甘肃省、贺兰山和河套地区。成吉思汗曾经3次征讨西夏,并于公元1209年迫使它成了蒙古帝国的附庸。依据这种带有臣属色彩的同盟关系,一旦蒙古帝国要对外发动战争,西夏国必须派兵相助。

    公元1219年,成吉思汗征讨花剌子模帝国时,派出使者对西夏国王李遵顼说:“你曾经答应过做我的左右手。如今我要征讨花剌子模人,你做我们的右翼出征吧。”不等李遵顼开口,向来仇视蒙古人的权臣阿沙·敢不就冷笑道:“兵力不足,哪里有资格做什么大汗呢!”

    作为蒙古帝国的首领,居然被人如此小觑,自尊心受挫的成吉思汗大怒。但是当时征讨花剌子模才是最重要的事,他不愿节外生枝,是以忍气吞声,恨恨说道:“他怎么敢说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话?消灭西夏又有何难?我们要去征讨花剌子模人,先不用理会他们。若蒙长生天护佑,西征归来时,再去讨伐他们。”

    花剌子模帝国已经灭亡了,西夏国蹈其后尘的时刻到了。

    看最新章节

    &rr;  →

    <a href="/newessagephp?tosys=1&title=《成吉思汗传》的章节有错误&ntent=《成吉思汗传》的章节《 第42节》有错误,具体错误是:" target="_bnk">错误/举报</a

    新书推荐:

    <!--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