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吉思汗传

成吉思汗传 > 第33节

第33节

    五十五、重用耶律楚材

    说到促使成吉思汗改变作战观念一事,有一个人必须提到,他就是耶律楚材。成吉思汗开始认真对待中原文明,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他的影响,说他对蒙古帝国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并不为过。

    耶律楚材出身贵族,是辽国皇室的后裔。从公元11世纪和公元12世纪初期,契丹人坐镇北京期间,耶律楚材的家族就一直为之效力。公元1122年,辽人失鼎,金人取而代之,耶律楚材的家族转而投靠金国,耶律楚材本人就是金国最后一个皇帝的智囊。

    契丹族与蒙古族有血缘关系,成吉思汗南下攻金时,以契丹人的复仇者自居。这种政治手段的确取得了实效,许多契丹人都投靠到了他麾下。

    与耶律楚材初次见面时,成吉思汗仍然以此为说辞:“契丹族与女真族有世仇,我为你们复仇了。”耶律楚材说:“我家三代仕金,是金王的臣子。若是我对金王有敌意,就犯了欺君之罪。”耶律楚材体貌魁伟,面容清癯,言谈举止不卑不亢,令人望之肃容。素来极为厌恶见异思迁之人的成吉思汗,听他说出这番忠君之言,对他的敬意更深一层,当即请他入职宫中。

    耶律楚材精于星相学,每次出征时,成吉思汗都要请他占卜。占卜就是将羊骨放在火中烧烤,然后根据骨头上的裂痕断定吉凶,蒙古族对此道深信不疑。当然,耶律楚材留名青史的原因并不在此。他睿智博学,富有人道主义精神,而且能够恰到好处地利用成吉思汗对他的信任,将人道主义精神应用到解除民生疾苦之事当中。

    但凡兵荒马乱的年头,必然瘟疫横行。每次作战胜利后,成吉思汗的部将只是热衷于搜刮财富,耶律楚材则会借机保护经史典籍和药材,尽力使古老的中原文明免于战火,并且用药材拯救苍生性命。

    身为人臣,耶律楚材懂得进退之道,经常恰到好处地对成吉思汗的野蛮行为进行劝阻。比如他劝阻成吉思汗不要毁灭农业文明,应该对其加以保护,征收赋税;不要毁灭城市,保护它们才是更为明智的做法,一味劫掠无异于杀鸡取卵。他还对成吉思汗的儿子讲过王霸之别——霸道得天下,王道治天下。

    习惯颠簸马背的成吉思汗,与深居馆阁的耶律楚材固然有教育程度上的差别,但是他们之间的合作却堪称鱼水之合。这不由让人想到亚历山大大帝与卡利斯特涅斯君臣之间的血腥事件,亚里士多德的外甥卡利斯特涅斯,是富有智慧的哲学家,却被颇有教养的亚历山大处死了。与亚历山大大帝相比,成吉思汗无疑更胜一筹。能识人、用人,给耶律楚材创造用武之地,这就是他的不凡之处。

    看最新章节

    五十六、维吾尔人伸出橄榄枝

    刚建立不久的蒙古帝国,疆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:中原北部、蒙古高原以及蒙古高原的北部山区。成吉思汗不满足于此,接下来将目光转向了西方,新疆省成了下一个攻击目标。

    新疆省的北部和南部都是荒凉的沙漠,南方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更是名闻世界。该地水量最大的河流位于新疆省中部,即东西流向的塔里木河。

    塔里木河的北面是天山,西面是帕米尔高原,南面是阿尔金山。由于当地干燥少雨,塔里木河的支流来不及与主河会和就干涸了,即使是水量最大的塔里木河,一年中的大多数时节也处于干涸状态,只要极少数情况下才能抵达目的地罗布泊。

    然而,这并不代表新疆地区是不毛之地。塔里木河支流上游地区的居民开辟了一些绿洲,它们呈弓形排列在新疆中部。以突厥语为主要语种的人们在这些绿洲上种植庄稼、葡萄,建立了一个个繁华的农业中心。

    这些绿洲不但是重要的农业区,在全世界的商业格局当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。这里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,当时的中国能与中亚、西亚,乃至西欧各国保持联系,正是凭赖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。公元前4世纪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创建者托勒密一世派遣的地理学家,中国唐朝的佛教徒朝圣者,以及公元13世纪末的马可·波罗,都在著作中提到著名的丝绸之路。

    新疆境内的丝绸之路主要分为南、北、中三条路线。南线东起阳关,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,先后经过若羌、和田等地至葱岭;中线东起玉门关,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,先后经过罗布泊、吐鲁番、库车、阿克苏等地至费尔干纳盆地;北线东起安西(瓜州),先后经过伊吾、庭州、伊犁等地到碎叶城。位于新疆省最西部的城市喀什,是中、南二线的交汇处。

    新疆东北部的绿洲,在维吾尔人的掌控之下,比如北庭、吐鲁番、和硕等地。以突厥语为主要语言的各民族中,维吾尔人的文化积淀最为悠久,佛家和聂斯脱利教是他们最为信奉的教派。他们有自己的语言,不但可以用于口头交流,也可以用于书面记录,至今仍然可以看到用维吾尔文字写作的作品,比如现在见到的佛经就是他们用维吾尔文字翻译而成。维吾尔语言的前身是叙利亚语,后来成了蒙古族文字的原型。乃蛮部和克列亦惕部都曾请维吾尔人出任文簿工作。因此,无论是在蒙古高原,还是在新疆省,文化水平较高的维吾尔人都可以担任其他民族的启蒙者。

    公元1204年,成吉思汗消灭乃蛮部时,俘虏了一个名叫塔塔统阿的掌玺大臣。问到玉玺的用处时,塔塔统阿说:“主上下达命令时,无论是征收钱粮,还是任命官吏,都必须在诏书上盖上玺印,这样才能说明诏书是真的。”

    投靠成吉思汗之后,塔塔统阿依然从事原来的工作。也正是从那时起,维吾尔文字开始出现在蒙古帝国的官方文书中。除了担任蒙古帝国的掌玺大臣,塔塔统阿还担任了成吉思汗4个儿子的宫廷教师,教他们学习维吾尔文字。成吉思汗不希望儿子们和自己一样目不识丁。与塔塔统阿作用以及地位相当的,还有一个叫田镇海的人。他本为克列亦惕人,也受过维吾尔文化教育。蒙古帝国当中,维吾尔官员有很多,成吉思汗在世时,他们起到了重大的作用。

    维吾尔建立的高昌回鹘国的都城分为两处,一处是高昌的冬宫,一处是北庭的夏宫,国王的称号为亦都护(意为“天赐予福祉者”)。当时的亦都护名叫巴而术,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时,深谋远虑的他很快就察觉到此事将产生非同小可的影响,于是赶在其他部落之前,于公元1209年派阿惕乞刺黑和答儿伯为使,对成吉思汗说:“听到成吉思汗的名声,臣高兴至极,犹如拨云见日,冰消河清。如果大汗愿意,臣愿意做您的第五个儿子,为您效力。”喜出望外的成吉思汗一口应允。

    公元1211年春,巴而术亲自来到蒙古高原,带着丰厚的礼物前来觐见成吉思汗。他带来的礼物,都是丝绸之路上的特产。成吉思汗热情地款待了跋山涉水而来的依附者,客人表现出来的诚惶诚恐和尊敬让他感到了极大的满足。为了尽地主之谊,他把自己的女儿阿勒屯嫁给了巴而术。双方分手时,都对对方的态度表示满意。

    蒙古帝国作为一个尚未开化的帝国,维吾尔人的投靠具有重大意义。维吾尔人掌握着丝绸之路的中线,他们的投靠意味着蒙古帝国的势力从此将要涉足欧亚国际关系领域。成吉思汗固然目不识丁,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看待政治关系的视野,在对待花剌子模商队事件一事中,读者将会看到他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。

    看最新章节

    &rr;  →

    <a href="/newessagephp?tosys=1&title=《成吉思汗传》的章节有错误&ntent=《成吉思汗传》的章节《 第33节》有错误,具体错误是:" target="_bnk">错误/举报</a

    新书推荐:

    <!---->